上週,我閱讀到一則國外新聞報導,關於智慧型裝置侵犯個人隱私的集體訴訟案,被控訴的工具則是現代人幾乎無法離身之物 – 手機。此控訴案追溯五年前( 2019 ),美國科技巨擘 Apple 蘋果公司被消費者控語音助理 Siri 經常會於無意間啟動並記錄對話的內容,此智慧裝置的舉動不僅侵犯到個人隱私,進一步還將紀錄的訊息透漏給第三方作為商業之用途。
根據五年前,路透社報導中提到來自原告的陳述,關於隱私被侵犯的說明,例如原告的對話內容提到 Air Jordan 運動鞋和 Oliv Garden 餐廳之後,原告則會開始收到這些品牌的廣告訊息,另一個例子則是原告與醫生諮詢醫療相關的內容後,原告則收到一些特定類型手術治療的廣告。這些廣告訊息與當事人有著密切關連,同時當事人未被告知會有此效應產生,而是讓他們無意間的將自己個人隱私給洩漏了出去,且還是透過語音記錄的方式流出。
經過五年的訴訟時間,此案終於嶄露出一絲曙光,Apple 蘋果公司初步同意支付 9,500 萬美元的和解金 ( 約新台幣 31 億元 ),於去年( 2024 )12 月 31 日提交和解協議給加州奧克蘭 ( Oakland ) 聯邦法院,這起集體訴訟案,估計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參與其中,如果和解協議獲准的話,舉凡支援 Sir 裝置的 iPhone、Apple Watches,每台可以最高獲得 20 美元 ( 註: 針對自 2014 年 9 月 17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持有支援 Sir的Apple 裝置者 ),截至目前法案後續,待美國地方法院法官傑弗里.懷特 ( Jeffrey White ) 的批准。
當我閱讀這則報導後,不禁讓人想到目前國內最熱門的科技應用議題, AI 人工智慧、GenAI 生成式人工智慧,這些智慧型工具的應用,對於涉及個人隱私或是企業機敏性資料,業主與協力廠商將會如何因應與處置呢 ? 以及今年 ( 2025 ) 8 月前,國內需設立完成的獨立專責機關「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又會對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有哪些作法呢 ? 有沒有可能,「資料安全」一詞也會登上今年熱搜榜呢 ?
歡迎來信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irispan@cybersecurenews.com.tw 2025新的一年本月展開,也祝福大家這一年度都日日愉快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