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K
以45.6%的發生率位居第二。尤其台灣近年股市熱潮延續,導致「投資詐騙」橫行。詐騙集團先是利用臉書等社群平台,假冒知名分析師與公眾人物肖像大量投放詐騙廣告,引導至LINE群組或是個人對話進行「養、套、殺」。針對詐騙訊息從簡訊蔓延至各大數位通訊平台。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族群愛用的Instagram逐漸成為風險的可能性,詐騙集團使用生成式AI製圖或盜用圖片製經營假帳號,以交友為名義向其他用戶攀談、博取信任,一步步引導至詐騙的陷阱,以及蝦皮購物(Shopee)因以個人賣家為大宗,較易發生網路購物詐騙的機率上升。
個資盜用最盛行 假帳單、購物詐騙名列二、三名
儘管詐騙新興技術快速進化,甚至出現全球化分工,詐騙的情節和劇本仍然必須緊跟在地政策、民情、時機等。針對詐騙手法,調查報告也統計受訪者在一年內曾遇過的詐騙類型,最常見類型依序為「個資盜用/盜刷(22.2%)」、「帳單繳款詐騙(13.4%)」、「購物詐騙(11.7%)」、「投資詐騙(11.6%)」、「假冒政府/銀行(9.7%)」。放眼亞洲其他地區,個資盜用也名列在日本、馬來西亞、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最常見的詐騙受害情境,而泰國、菲律賓、中國屬「購物詐騙」最嚴重,韓國、印尼、越南則以「投資詐騙」位居首位。
近年來台灣個資外洩事件頻傳,連帶成為詐騙攻擊的起手式。除了企業或公部門資料庫遭駭外,民眾因點選陌生連結進到釣魚網頁,在逼真的假網頁中不慎輸入信用卡資訊、網銀或是社群帳密而遭到盜用。因此,在申辦數位服務的時候,鼓勵民眾應開啟「二階段認證」提升個人資訊安全的保障,或在點選陌生連結前養成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