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 也分享:「生成式 AI 優化企業工作流程,卻也同時大幅降低詐騙技術門檻,除了增加企業處理資安風險的挑戰性,戰場也延伸到企業熟悉的資安議題之外,面臨品牌被偽冒而帶來的潛在商譽、信任危機。企業必須關注的重點是,如何選擇對的夥伴,能夠精準應用 AI、不同資料類型關連性分析、專業背景、以及強大數據後盾,超前部署及擋下來自網路或社群媒體的詐騙威脅散播、強化防禦、保護品牌聲譽,保護消費者。」
繳費通知、借貸方案、優惠兌換成三大陷阱
進一步解析冒名詐騙簡訊的用戶主動回報內容,可發現「繳費通知」、「借貸方案」、「優惠兌換」為三大詐騙手法。第一,「費通知」詐騙行之有年,至今仍屢見不鮮,常假藉催繳水費、電費等民生議題,像是自來水、停車費以及交通違規等,在發送詐騙連結簡訊後,誘導民眾透過點擊連結到假的網頁,進一步騙取信用卡、個資等資訊。第二,借貸方案多半冒名金融單位,以加 LINE 諮詢的釣魚簡訊誘騙民眾,從車貸至健保卡擔保借款都是詐騙鎖定的範圍。最後,冒名詐騙更是鎖定民眾搶便宜的心理,以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以及遠傳名義發放假優惠訊息,藉此騙取消費者個人資料。台灣數位信任協會表示,多數詐騙透過共用號碼寄送不實資訊,建議企業或政府單位應申辦或註冊認證門號,避免遭受有心人士冒名,傷及自身形象。
美庫爾(Merkle)數據商務顧問指出:「根據美庫爾《2024 顧客體驗勢在必行》報告顯示,亞太區 48% 的品牌會員信任品牌的數據管理,然而 24% 仍持懷疑態度, 顯示品牌與會員間的信任關係尚有努力空間。品牌聲譽保護應被視為會員經營戰略的一部分,建議企業透過透明和負責任的數據管理,提升會員對品牌的信任度,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Watchmen 數據分析:去年至今生成高達近萬個詐騙網站,投資詐騙為大宗
網站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從去年開始,詐騙集團生成的詐騙網頁已高達近萬個,成為社會重大關注議題。據 Watchmen 數據分析,投資詐騙仍是網域詐騙大宗,詐騙集團透過冒名幣安、imToken、TokenPocket 等平台,誘騙投資者上當。內政部警政署也指出,去年詐騙報案近 4 萬件,總財損金額更達到近 90 億台幣,其中「投資詐欺」占比最高。除此之外,一頁式詐騙網站也成為新興詐騙手法,其中 Costco 線上購物和華為商城被大量冒名,呼籲消費者需提高警覺。冒名電商平台的詐騙案件更是猖獗,包含 Alibaba、Amazon、淘寶、PChome 及 Rakuten 等知名平台頻頻遭到冒名,對企業的信譽造成巨大損害。數位信任協會也呼籲,三大常見的詐騙網址結尾為 .top、.xyz 和 .vip,民眾在瀏覽網頁和網路交易時,應仔細核對網址,避免點擊不明連結,或在陌生網頁上留下個人資料,以防上當受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