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網路詐騙越來越猖獗,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節慶和購物季期間,而詐騙手法也不斷翻新,從假冒名人代言、AI 深偽技術到假購物網站,讓人防不勝防。每年二月第二週的星期二是「網路安全日」,今年「網路安全日」,Google探討近期台灣常見的五種詐騙手法,希望能幫助大家更警惕,也更知道如何識別網路詐騙。
一、重大事件淪為詐騙人士目標
詐騙人士最愛搭熱門事件的便車,用 AI 變出新花樣,讓詐騙手法更逼真。他們會迅速利用最新消息,讓假票、假慈善捐款等詐騙內容看起來超真實,而且從演唱會、體育賽事到天災人禍,什麼都能騙。大家在這類事件發生時,常常會被催促趕快行動,這正好中了詐騙人士的圈套。在台灣,農曆新年、各大購物節都是詐騙人士最愛出沒的時候;他們會利用送禮習慣,還有大家在節慶時瘋網購的心理來行騙。

遇到重大事件或危機時,Google 會加強監控和執法,更有效地保護大家,並且啟動所有相關的政策。Google 針對敏感事件也有專門的政策,像是廣告、購物、YouTube 營利、Google Play 等,都禁止利用、否定或縱容敏感事件的產品或服務,也不准用相關關鍵字來衝流量。
二、AI 換臉名人騙投資
詐騙人士會用 AI 製造名人代言的假影片和假照片,也就是所謂的「深偽」影像,再搭配造假新聞和社群貼文,鼓吹大家投資,通常是加密貨幣或交易平台。名人背書、看似專業的內容,加上高報酬的誘惑,讓人很難不上當。

2024 年,Google 更新了「不實表示政策」去處理 Google 廣告裡冒充公眾人物的詐騙。YouTube 一向禁止冒充他人或頻道的內容,也禁止用技術手段操弄內容、誤導使用者(通常不只是斷章取義),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內容。我們也開發了 SynthID 這樣的公開工具,幫 AI 生成的內容加上浮水印,方便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