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亞馬遜的文件寫作流程是一個典型例子:不論職位高低,員工都被期望將好點子落實成文字,撰寫出有說服力的敘述。文件準備好後,大家會聚集在一起,靜靜地閱讀並做筆記,然後討論。這個過程要求每個人專注,真正做到「在場」。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依賴加深,預計將有更多組織採納這種策略,強調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創新者們正關注這個變化,一股新興的、目標導向的裝置潮流正在崛起,為了促進有意識的使用和深度思考狀態,即「心流狀態」,電子書閱讀器如 Kindle 長期鼓勵我們沉浸於閱讀。現在,這個趨勢正擴展到更大的範圍:極簡手機僅保留通話和簡訊功能;相機專門用於拍照而不是上傳到社群媒體;獨立音樂播放器讓我們享受音樂,遠離訊息和通知的干擾。
這種轉變不是要放棄上網,而是要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如何使用科技,讓科技幫助我們實現目標,而不僅僅是分散注意力。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我個人每周會空出一個下午來讀書,關閉手機和電子郵件,專心閱讀學術論文或研究最新的 AWS 服務。同樣,眾所周知,許多高效率的高階主管也會在一天開始時把手機置於一旁,集中精力與提升認知能力,這種做法得到史丹佛大學生活方式醫學專家的認可。
這些做法與荷蘭的「niksen」概念相呼應,即有目的的閒暇,或稱「什麽也不做的藝術」。對美國人而言,這類似於冥想式的白日夢。這種方法強調,在複雜的世界中,擁抱簡單有助於重新調整科技與我們核心價值及心理健康的關係。透過回歸目的導向,我們可以提升與科技的關係,確保科技成為賦能我們的工具,而非干擾注意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