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工智慧法案 「多角溝通」是關鍵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萬幼筠則表示,我國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具有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的推廣、互動與教育三者的共同精神,由於萬幼筠長時間任職於產業實務界與加上他資深豐厚的經驗,他提出一個關於人工智慧法人工價值鏈涉及多樣角色的看法,例如提供者、使用者、營運者等等,由於角色的不同對於法的規範,立場也不同,這將會使得我們在法規上的規範有很大的挑戰,除了進行滾動式的調適與檢討外,萬幼筠建議邀請多元角色的單位參與溝通。
萬幼筠也以歐盟 AI 法為例,歐盟 AI 法不是單一的法規,而是類似於法群般有眾多的法規一起檢視、調整與修正,法規中包含 NIST、The Cyber Resilience Act ( CRA )、Digital Markets Act、Data Act 資料法等,也因為有眾多的法規參與其中,所以同時學界、利害關係團體與政府在歐盟AI法的設立過程中,也形塑成緊密溝通的關係。

最後,萬幼筠提出我國「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三個長遠且實際面的考量點 :
(1) 我們在全球 AI 價值鏈中的角色
(2) AI 規範發展的經濟誘因為何 ? 如何規範 AI 法中各項目的主從定義與順序
(3) 法律實踐的挑戰,目前的標準是否有跟上法規的腳步?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余啟民的精準提問與即時融合和與談者的應答互動,充分讓四位與談者精簡扼要的分享 AI 人工智慧法訂定、規劃與未來的管理上,我們所需全面思考的幾個關鍵點,圓滿地完成 60 分鐘的座談會,以上內容也歡迎大家來信給予建議與交流。
相關文章 歡迎閱讀
AI 隱私保護框架 – 歐盟、台灣與香港
審計部 – 運用生成式 AI 跨足多領域的創意合作之查核
擁抱 AI 時 : 睜大眼睛,冷靜思考
淺談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後,AI 治理的實施也逐漸萌芽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來信與我分享您的想法與建議 irispan@cybersecurenews.com.tw